神经外科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程管理和防控指南(征求意见稿) | |||||
|
|||||
说明:此为征求意见稿,如有修改建议,请回复到823535283@qq.com邮箱,我们将更新到正式稿中。感谢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赵洪洋教授对本文的贡献。 王旋1,姜晓兵1,赵元立2 通讯作者:王硕2,张建宁3,毛颖4,赵洪洋1:hyzhao750@sina.com 作者单位:1430022湖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首都医科大学天坛医院。3天津医科大学天津总院。4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摘要】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在湖北以及中国各地迅速蔓延,经过全国上下为期两个多月的严防严控,国内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从国际整体疫情情况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已呈全球爆发趋势,且多国感染的人数还在继续攀升。目前,我国各行各业正在有序恢复生产,医院也正在逐步复工,仍时有发现新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或无症状携带者,因此,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我们需要将疫情防控常态化,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湖北省是此次疫情的核心区域,期间由普通住院患者相关性传播和医务人员交叉感染导致的新冠肺炎并不少见。我们认为临床科室,尤其是病毒传播高危地区的非感染科室,应当采取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针对神经外科工作的特殊性,很多参加湖北一线抗疫的神经外科医护人员总结了他们的宝贵经验,从SARS-Cov-2的感染特点、预防控制原则、神经外科急重症和择期手术患者管理原则、门诊的防疫管理、医护人员防护等几个方面制定流程管理和防控措施,以指导神经外科医务人员做好防疫并保证日常工作安全、正常进行。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病例,并迅速扩散至湖北省其他地区乃至全国。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SARS-Cov-2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防控措施。随着对疾病临床表现、病理认识的深入和诊疗经验的积累,为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的早期诊治,最大可能的避免医院感染,我们在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提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应急流程管理及防控策略的基础上广泛听取专家,特别是在防疫一线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参考最新国家和湖北省相关防控指导意见进行了针对性补充和改进,现就其内容总结如下,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一、SARS-Cov-2感染的特点及防控原则 (一)SARS-Cov-2感染的特点 对于此次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国卫健委将其命名为新冠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的病原体,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命名为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SARS-Cov-2),其与众所周知的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以及中东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同属冠状病毒。虽然三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COVID-19与SARS-CoV或MERS-CoV在起病症状、传染性、传播途径、病理生理学以及疾病进展方面明显不同。SARS-Cov-2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目前来看,SARS-Cov-2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感染早期并无特异性症状,往往表现为乏力、干咳、发热等,无症状感染者往往也有传染性。SARS-Cov-2感染的这一特点给临床上早期判断发病人群从而采取隔离措施带来了巨大困难。因此,以往针对SARS-CoV的筛选和防护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此次疫情控制的需要,需对COVID-19有全新的认识并采取特殊的处理流程。 (二)总体防控和流程管理原则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SARS-Cov-2的主要传播途径。人群普遍易感,尽管有报道表明,除呼吸道飞沫外,患者粪便、血液中也检出了SARS-Cov-2病毒,但其致病力情况尚不清楚。目前仍认为,SARS-Cov-2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值得注意的是,飞沫传播范围仅限于传染源的四周,超出此范围,其传染性是有限的,但存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目前发现的传染人员主要集中于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目前认为直接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患者与家庭成员之间、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的传染概率可能较高[1]。因此,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并最大限度减少医护人员、患者和陪护之间相互直接接触就成为神经外科医护人员防护的最重要内容。
二、疫情期间对门诊、住院部患者进行分流、分层次管理 在目前疫情严峻、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减少非急需、非必要的医疗活动,对所有患者进行有效的分层、分类引导和管理至关重要,也是防止发生就诊秩序混乱的关键步骤[2]。为此,在疫情期间对神经外科疾病患者的管理,建议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 积极推进在线问诊模式,对于需要到门诊就诊的患者应实行限号,控制患者人数的方式。适当减少非急诊手术和择期手术;对于需要入院手术的患者,在排除SARS-Cov-2感染风险的前提下可考虑收入院。入院标准为“3+3”排查模式,即一周内患者和留陪的一位家属的肺部CT报告、咽拭子核酸检测结果和SARS-Cov-2抗体筛查结果,缺一不可。收治入院后应安排在科室预先设立的缓冲病房单间收治,观察三天,在此期间需对患者再次进行核酸检测,若为阴性,可转为普通病房。患者和留陪的一位家属被隔离在病房内,家属不允许随意出入病房,禁止其他家属中途替换和探视,同时积极开展就诊患者及其陪同人员的教育,指导其正确佩戴口罩、洗手、咳嗽礼仪、医学观察等。 2. 对于急需入院的患者,必须排除SARS-Cov-2感染后方可收入院,部分急诊患者因合并肺部挫裂伤,细菌性肺部感染,可能会掩盖SARS-Cov-2感染的肺部影像学表现。因此,对于此类患者需警惕其SARS-Cov-2感染可能。同时,由于核酸检测的检出率仅为30%~50%,且颅脑损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可以导致患者体温增高,因而主要还需依靠抗体筛查和后期复查的肺部CT结果进行诊断。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或IgG抗体多在发病后3-5天出现阳性,抗体滴度在恢复期较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如后期肺部CT未见磨玻璃样改变,再结合核酸检测阴性(核酸检测连续两次阴性且采样间隔时间在24小时以上)和抗体检测阴性,则可排SARS-Cov-2感染。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时,及时向医院上级部门报告,应当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并由多学科专家会诊讨论后决定进一步的诊疗方案。对于急诊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患者,应先在急诊科行清创缝合,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三级防护措施。 3. 门、急诊患者筛查时有以下情况需引起高度重视[1][8]: (1)门诊实行预检分诊模式,进入医院的患者均需询问相关病史、接触史并经过预检分诊后方可进入诊区,严格限制陪诊人数; (2)对不明原因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的病例, 由专人陪送至发热门诊就诊,结合其流行病学史,及时组织院内专家会诊或主诊医师会诊,并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未完成排查者,按疑似病例单间隔离; (3)血清特异性IgM检测可用于疑似病例的排除和确诊,阳性的无症状筛查者可判定无症状感染者,但需要强调的是阳性具备传染性,一旦出现IgM抗体筛查阳性,患者本人和密切与其接触的人都要全部隔离; (4)境外疫情严重国家或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的人员、有病例报告社区居住史、聚集性疫区暴露史人员,入院时做好健康监测; (5)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开始,未采取有效防护与其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为密切接触者,其医学观察期为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末次接触后14 天; (6)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出院后继续进行14天的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神经外科门诊的此类患者需加强呼吸道标本样本检测,防止复阳病例引起感染; (7)神经系统原发疾病可引起体温升高,可掩盖患者肺部感染导致发热的体征,应注意鉴别。 在排查时要及时采集患者相关的临床标本,检测机构应在12小时内反馈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的个案病例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并及时报告。 4. 对入院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院规定,不走动、不串门、不聚集、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原则上病房内不留陪护人员,并禁止不必要的探视,患者的日常饮食由医院食堂统一用餐车配送。进出住院病房需要做好登记和体温测量。 5. 入院期间患者一旦确诊为SARS-Cov-2感染,应立即予以隔离,对急需手术的COVID-19确诊患者应在三级防护下进行,有条件的单位应在负压手术室进行,术毕对手术室进行严格消毒,同时依规立即上报医院相关部门,对直接接触过患者的人群,包括接诊医护人员,均予以隔离观察和排查。 7. 确诊或疑似患者死亡后应迅速处理遗体。处理方法为:首先填塞患者的口腔、鼻、耳、直肠等所有开放通道(可用3000 mg/L含氯消毒剂或0.5%过氧乙酸棉球或纱布);然后仔细用双层布单包裹遗体后装入专用尸袋中,迅速由专用车辆直接送至指定地点火化[3]。
三、SARS-Cov-2感染患者的预警及其他患者的防护策略 (一)SARS-Cov-2感染患者的早期发现和预警 防控此次SARS-Cov-2感染疫情,及早发现和预警是最关键的步骤,1例COVID-19患者的漏诊往往即可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确诊和疑似病例,要做到早期警惕、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处理,避免疫情发生点状甚至面状扩展。由于SARS-Cov-2感染早期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目前仅能从流行病学、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核酸检测及抗体检测等多方面进行可疑病例的早期筛查和预警。同时,疫区医护人员应该遵循临床诊断大于核酸检测诊断的原则,不必过度拘泥于核酸检测结果,宁可错报,不可漏报。 (二)其他患者的防护策略 1. 重视老年和具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的防护:SARS-Cov-2感染的另一显著特点是病毒对老年人、具有基础疾病人群的致病性以及感染后的致死率大大增加。对疑似患者和普通患者的分区管理必须到位,对每个病区配备不同的医护人员,最大程度上避免交叉感染。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危重患者较多,尤其是伴有神志障碍的患者,多数并发肺部感染,其机体免疫力较差,易合并SARS-Cov-2感染,因此要加强这类患者的防护措施。最好予专人专护,加强气道管理,如提高吸痰的频率,防止患者自行频繁咳出导致痰液飞溅增加传染机会;加强肠道内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必要时每隔3d复查一次肺部CT和核酸检测,一周以内SARS-Cov-2抗体筛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 2. 患有COVID-19的孕产妇患者临床过程与同龄患者相似;部分儿童及新生儿临床表现可不典型,表现为消化道症状或仅有呼吸急促,应注意鉴别。 3. 警惕除呼吸系统之外的其他器官系统异常:近期发现,SARS-Cov-2感染有一个新特点,即患者最终的结局不是源于肺炎造成的呼吸衰竭,而是出现心血管循环系统衰竭导致死亡,天津出现的首个死亡病例就是如此,同时也有肝损伤的报道。这一现象说明,除了肺部和呼吸系统,SARS-Cov-2感染也有影响心血管和其他系统的可能。神经外科许多患者均合并心血管疾病,因此在疫情期间,尤其要注意对这些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的检测,并对相应的症状积极对症处理,尽量减少和避免SARS-Cov-2感染对心脑血管和其他重要脏器的影响,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4. 重视患者的心理辅导和干预。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全新的病毒,目前对其了解有限,且具有高传染性、小区域内高暴发性、危重病例病情进展极快,加之尚无有效的特异性治疗药物,在早期阶段COVID-19在群众和住院患者中造成了一定的恐慌。现在医学界认识到,与既往的冠状病毒相比,虽然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和感染人数大大增加,但患病者的病死率远远低于前者,在积极的医疗干预下,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较好的预后。因此,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心理负担,使患者配合治疗。
四、神经外科病房的防控策略 (一)病房医护人员防控策略 1. 常规查房,做好一级防护。如果要进行查体、拆线、换药、缝合、腰穿等操作时,做好二级防护,每次接触患者后医护人员需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尤其是手部,应使用消毒剂(75%乙醇或含氯消毒剂)认真清洗2~3 min。 2. 如非必须,医护人员与患者尽量保持1.5~2.0 m的距离开展诊疗工作,同时尽量减少接触的时间,在必须使用听诊器、雾化器等检查治疗时,医护人员应该避免与患者的分泌物接触,对疑似患者医疗器械做到专人专用。护理气道开放的患者时,除了要做好三级防护外,还建议加用头罩或面屏,避免患者痰液飞溅到医护人员的面颈部。同时,要增加吸痰的次数,避免患者咳痰后痰液飞溅。对于自确诊和疑似患者身上采集的体液标本、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一律视为生物污染物,并严格按照最高生物安全等级医疗废物处理。 3. 咽拭子核酸检测是确诊SARS-Cov-2感染的重要步骤,但取样过程具有较大风险,应采用固定、高年资且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统一取样,并做好三级防护。 (二)病房管理和消毒 1. 加强对住院患者和陪护人员的健康教育,要求病区内必须佩戴口罩,病区门口张贴温馨提示、宣传栏张贴SARS-Cov-2的防护知识。严禁陪护人员带住院患者私自外出,严禁住院患者或陪护人员串门或聚集。进入病区时,必须严格做好登记并测量体温。 2. 所有病区须严格执行分层分区管理制度,设立缓冲病区和普通病区,按照危险度分为三级病房,即普通病房、疑似患者隔离病房、确诊患者单间隔离病房;疑似患者隔离病房需要单间,严格限制三级病房之间的人员流动,每个级别的病房配备不同的医疗治疗组,尽量避免交叉感染。 3. 保持病房内空气流通,每日保证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 min。病房内的门把手、床沿、窗台、墙壁开关等用 500 mg/L含氯消毒液定时清洁和消毒,每日2次[4]。如有新风系统应及时关闭, 4. 病毒存在通过尿液及粪便传播的可能,需加强卫生间清洁及消毒[7],每日清洁消毒 4 次(使用 2000 mg/L 含氯消毒液),环境物表一旦发生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保洁人员应戴手套用浸有2000mg/L含氯消毒液的一次性擦布去除可见污物,再进行此区域常规清洁消毒。 5. 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使用过的病房需行空气消毒,关闭空调系统后使用过氧乙酸或过氧化氢喷雾消毒器密闭消毒2h[7]。 6. 对于常用的血压计、体温计、听诊器等物品,不同级别病房应自行配备,避免交叉使用,如数量不足或因紧急情况需要借用其他病房的物品时,每次使用后必须进行彻底的消毒。
五、神经外科围手术期的防控策略 患者入院经过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及专家组会诊等筛查措施尚不能完全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需收治到医院指定的隔离病房进行继续排查,除非出现危及生命的急症,原则上不考虑对疑似和确诊患者行择期或限期手术。 (一)常规手术防控策略 1. 对于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首先应做好术前筛查工作,患者和陪护家属均需按照新冠肺炎的诊断标准逐一排查,检查均无异常后进行手术治疗。由于该疾病的潜伏期可能较长,因此,医护人员仍要做好二级防护。 2. 对确诊或疑似的患者,原则上不安排择期手术,如需手术,尽量遵循损伤控制原则,手术方式宜采用简单快速的操作方式。如对已确诊COVID-19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床边硬通道或软通道钻孔引流术,可取得满意效果。医务人员除采取三级防护外,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选择负压手术室; (2)在手术更衣间内穿洗手衣、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并进行密闭性能检测、帽子、连体防护服(脚要包进去)、手套、护目镜、面屏、进入手术间后再戴一层帽子、穿一次性手术衣、再戴一层手套; (3)手术完毕后,所有暴露的物品(外层帽子、手术衣、防护服、外层手套、面屏、护目镜)全部留在手术间内,包括病历。手术过程中尽量避免和减少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增加传染机会的操作。 3. 无论是平诊手术还是急诊手术,严格限制手术室人数。在开颅过程中要格外谨慎,动作尽量轻柔,避免骨屑和血液四处飞溅,止血要彻底,防止渗血沿皮肤切口向周围扩散。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术中CUSA超声吸引装置有导致气溶胶播散的风险,需谨慎使用;神经外科手术尽量避免单极的使用[5]。 4. 严格执行锐器伤防范措施,避免出现防护服破损等暴露情况。 5. 凡是需要入院的患者,务必让患者直系家属签署特别疫情告知承诺书,以取得家属对医院防控措施的配合和理解。 6. 手术室进入和离开采取单向路径,明确分区,尽量避免在可疑污染区的逗留;手术室应该安装红外测温设备,随时对医护人员及患者进行体温测量并预警。 7. 手术结束后,医护人员先行速干手消毒—脱去隔离衣—脱外层手套—速干手消毒,在手术室缓冲间脱掉防护服—速干手消毒—脱护目镜—脱帽子—速干手消毒—脱内层手套—速干手消毒后再离开缓冲间,然后脱口罩,进行手消毒然后换清洁口罩出手术室,工作人员离开手术室必须洗手和手消毒。 (二)神经介入防控策略[6] 疫情情况下的神经介入诊疗大多是急诊病例,对COVID-19的入院筛查和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如前所述,我们针对神经介入的诊疗特点提出如下策略: 1. 高度疑似和确诊患者原则上不施行神经介入择期手术,对于脑血管急危重症患者,在严格隔离条件下进行会诊,充分评估手术获益,原则上以治疗COVID-19为主。 2. 严格对于时间窗内的卒中患者推荐静脉溶栓治疗。 3.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常伴有发热,在无法完全排除COVID-19前暂不进入导管室行造影检查或针对病因的治疗,排除COVID-19后限期治疗; 4. 对于确实需行介入治疗的高度疑似和确诊患者,须在指定的导管室或负压手术室进行,严格按照前述防护策略进行。对于没有复合手术间的单位,指定专用的感染导管室接诊患者,应为单间,接诊前应关闭层流、新风系统和空调系统,可使用人机共处的消毒柜进行空气净化。 5. 医务人员防护策略同前。 6. 非全身麻醉患者,给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全身麻醉患者防护策略见麻醉管理部分。 7. 未使用的介入耗材需使用过氧乙酸或过氧化氢喷雾消毒器或过氧化氢机器人消毒机喷雾消毒处理后,才能移出房间或用于下一台介入手术。 8. 医疗废物依据条例分类处理,喷洒消毒后密闭包装,定点处置[3]。 9. 手术室管理及消毒见下文,值得注意的是,术中使用的铅衣,不建议使用含氯消毒剂或 75% 酒精擦拭消毒,因对其有腐蚀性。如被污染,建议使用铅衣专用消毒柜进行消毒;如无专用消毒柜,可用75%酒精擦拭晾干,不建议长期使用。 10. 现尚不能明确患者脑脊液及术后引流液是否有传播SARS-Cov-2的可能,因此,需严格依据废物管理办法处理,引流袋需喷洒消毒并密闭后统一处置。 (三)麻醉管理 1. 麻醉机及呼吸回路加装过滤装置,使用前后依规范行内部消毒,采用一次性麻醉耗材[7]; 2. 建议使用可视化插管装置,提高插管成功率,插管诱导时充分肌松,避免呛咳; 3. 拔管操作前应尽量吸除呼吸道分泌物,可予以少量阿片类等药物预防拔管呛咳。 4. 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雾化吸入化痰药物较普遍,对疑似和确诊患者应尽量避免此类形成气溶胶化痰药物的雾化吸入。 (四)手术室管理和消毒工作 1. 如遇紧急手术,术前谈话应尽量通过电话沟通并且录音,可采取非接触式手术签字。 2. 手术室消毒:作为高危区域,手术室必须进行彻底消毒,手术室地面用5000 mg/L含氯消毒溶液消毒30min;手术器械台、麻醉仪器表面用2000 mg/L含氯消毒溶液擦拭消毒;手术过程中如有患者血迹、分泌物等污染物,直接用5000mg/L含氯消毒溶液处理后再清理。
六、神经外科隔离区外的防控策略 除了手术室和病房,医护人员的办公区和生活区也是重要的潜在传染区域,也是经常被忽视的区域。因此,我们需要做到: 1. 医护办公室与病房需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同时保证有良好的通风环境,有条件者可安装静电吸附式空气净化器, 有条件的病区应设立工作人员卫生间,仅供工作人员使用。 2. 对于经常使用的手机、固定电话、键盘、水杯、病历夹等物品定期消毒;就餐时尽量错峰进行,并保持距离,不要面对面并减少交流。 3. 同事之间的沟通尽可能通过电话、微信进行,减少医务人员之间直接接触。 4. 加强医护人员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知识培训。在诊疗期间,尤其重视疑似病例的及早发现和处理,以及防护措施的执行到位,务必加强医务人员防护专科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提高医务人员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医护人员的警惕性和执行力,以及面对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 5. 优化排班制度,避免一线医护人员过度劳累,同时必要时可加强心理干预措施来关爱一线医务工作者。 随着国内疫情的逐步控制,各级医院正逐步恢复正常诊疗秩序。医务人员返岗前需要注意如下事项: (1)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返岗前需休整14天并完成抗体检测、核酸检测、肺部CT检查。 (2)非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行抗体检测、核酸检测,必要时行肺部CT检查。 (3)确诊或疑似新冠肺炎的康复者、密切接触解除隔离者返岗前应向单位主动出具出院证明、解除隔离通知书,上岗前必须进行新冠肺炎病毒抗体检测、核酸检测,必要时行肺部CT检查.[8] 此次NCP作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致病人数和传播范围前所未有,对中国的医疗体系和应对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截至到目前,全国医务工作者感染新冠肺炎3387例,其中3062例来自湖北省内。感染者中已有59人殉职,87%的感染医务工作者已康复。因此,只要充分提高对COVID-19的认识,尤其是SARS-Cov-2感染特点、传播途径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处理、早治疗,以及树立医护人员正确防护理念并进行适度防护,让临床医护人员能够科学地、有效地、从容地应对此次疫情,以保证神经外科诊疗工作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EB/OL].[2020-02-04].http://www.nhc.gov.cn/xcs/zhengcwj/202003/46c9294a7dfe4cef80dc7f5912eb1989.shtml [2] 周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预防手册[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1. [3]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EB/OL].[2020-01-28].https://baike.so.com/doc/4823026-5039615.html. [4] 张文福,何俊美,帖金凤,等. 冠状病毒的抵抗力与消毒[J/OL]. 中国消毒学杂,2020(1):1-5[2020-02-01]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672.R.20200130.1723.002.html. [5] 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EB/OL]. [2020-01-23] http://www.nhc.gov.cn/yzygj/s7659/202001/b91fdab7c304431eb082d67847d27e14.shtml [6] 洪韬,马永杰,陈飞,王征,焦力群,张鸿祺.神经介入专业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家共识(第一版)[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0,17(02):107-112. [7]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WS/T 367-2012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S/OL]. (2012-04-05)[2020-02-03]. http:/ /www. nhc. gov. cn/wjw/s9496/201204/54510. shtml.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EB/OL].[2020-03-07]. http://www.nhc.gov.cn/xcs/zhengcwj/202003/4856d5b0458141fa9f376853224d41d7.shtml
讨论专家:(名单待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