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磁共振的优势及应用现状 ——访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余新光教授和陈晓雷教授 |
|||||
|
|||||
编者按:术中磁共振技术自20世纪90 年代于美国首次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本世纪初在国内开始临床应用,至今已历经了十多年的发展。近期,针对我国术中磁共振技术的应用现状及优势所在,本报记者采访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余新光教授和陈晓雷教授。 术中磁共振国内应用现状
据悉,目前在我国已经有10余家医学中心常规开展术中磁共振手术。国内最早引进术中磁共振系统的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但因设备场强低(0.2 T), 操作繁琐,未能获得广泛的临床应用和推广。自2009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在国内率先临床使用高场强(1.5 T)术中磁共振后,该技术开始在国内得到广泛推广和使用。据余新光教授介绍,至今,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已成为国内开展术中磁共振辅助手术例数最多、经验最丰富的团队,目前已经开展3300多例。与此同时,因为该设备也可以进行常规的磁共振诊断扫描,至今已诊断扫描近10万例次,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有助于收回设备成本,应用优势明显。从应用指征来说,该设备适用于功能区的肿瘤、深部的肿瘤以及胶质瘤、垂体瘤的外科治疗和术中显像,适应范围广。 术中磁共振技术的优势 在采访中,陈晓雷教授介绍说,术中磁共振的优势有如下几点。(1)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切除病变。过去对于脑重要功能区肿瘤、内生性肿瘤如何达到最大化的肿瘤切除,同时保障周围神经功能是非常困难的。传统靠肉眼去分辨肿瘤边界非常不可靠,术中磁共振技术在手术中可以通过影像手段来确认肿瘤切除的边界和切除的程度,同时还可以显示周边的重要功能结构。(2)使用术中磁共振技术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对抗脑漂移。因为脑组织是纯粹的软组织,在开颅手术后,随着脑脊液的丢失,病变或者大块脑组织的切除,脑组织一定会发生变形和位置移动。那么原来影像导航的位置在位移发生之后变得不再准确,所以就需要术中磁共振技术去更新影像以对抗脑漂移的作用,并显示术中病变或者重要功能结构的实时位置。(3)可以作为术中实时的质量控制手段, 如通过组织切除情况来确认肿瘤切得干净与否,同时通过术中磁共振技术还可以发现有无术中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这样便于及时治疗, 以免造成更严重的不良反应。 术中磁共振技术的制约因素 目前,全国仅十余家医院开展术中磁共振技术,对此,陈晓雷教授认为国内限制术中磁共振使用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经济和审批手续的制约。术中磁共振设备非常昂贵,即使是配置不高的设备,价格也需要三四千万元,这极大地限制了技术的推广范围。而高昂的医疗支出在医院的审批过程也非常困难。第二方面的问题是人员配置和培养困难。术中磁共振要想应用得好,必须要有一个经过严格培训、技术比较熟练的团队来进行。该团队需要包括神经外科医生、护理人员、技师团队以及麻醉医生,只有这几个团队的技术都非常成熟,并有机联合,才能把该技术推广好。因此,人才队伍的培养是制约目前国内大规模使用的最重要因素。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团队这几年一直致力于该技术的国内宣传和推广,并培训了众多其他单位的团队。总体来说,现在术中磁共振技术国内仍处于积累和发展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问及术中磁共振是否可以与术中唤醒技术等相配合时,陈晓雷教授指出,术中磁共振导航技术本身是神经外科医生武器库里面的一件武器,它跟其他的技术并不排斥,完全可以一起使用,也不存在术中磁共振技术影响其他技术应用的情况。术中磁共振的研发,其一部分目的是能够部分取代或者完全取代一些传统的方法,也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