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继宗院士:科研创新助推学科进步 掀开神经网络外科新篇章
发布日期:2020-10-23 09:24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点击次数:

 

纵观国际神经外科自1919年独立设科至今已有百年,而中国神经外科的建立比发达国家晚了近50年。尽管如此,在经过经典神经外科时期、显微神经外科时期和微创神经外科时期的3个阶段后,中国神经外科不仅彰显了快速发展的勃勃生机,而且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系赵继宗教授在脑血管疾病和颅脑肿瘤的外科诊治上建树颇丰,坚持不懈开展科学研究和临床研究,为推动我国神经外科学领域的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该领域的里程碑式人物。近日,本刊对赵继宗院士进行了专访,请他讲述了我国神经外科学的科研与临床发展。


今非昔比:颅内动脉瘤不都是“不定时炸弹”

20世纪80年代,国内CT和磁共振设备尚未普及,无法及时确诊颅内出血。颅内动脉瘤多发生在脑动脉分叉处,为囊性突起,直径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其最大隐患在于动脉瘤一旦破裂会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从而严重危及病人生命。赵继宗院士说:“当时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多在神经内科就诊治疗,由于缺乏CT等影像设备,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只能采用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经过化验证实脑脊液含有红细胞方可确诊。病人接受止血治疗后,再次行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复查至正常后,便安排出院。由于缺乏对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识,相当一部分颅内动脉瘤破裂病人由于未做脑血管造影而造成动脉瘤的漏诊,以致于动脉瘤在首次出血后,时隔2周会再次出血甚至第3次出血,导致这类病人丧失治疗机会而死亡。为了提高医护人员和公众对动脉瘤的认识,那个时期曾将颅内动脉瘤称为‘不定时炸弹’,其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提高对动脉瘤的警惕。”

随着科学的进步、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和磁共振等设备的应用,以及诊断脑血管病“金标准”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使用,颅内动脉瘤病人检出率越来越高。如今,上述很多医疗器械已逐步普及到县级医院。“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健康体检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政府的普遍关注与重视。每年进行全面的体检,通过CT造影和磁共振造影检查,检测出很多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病人。这类动脉瘤不一定都是‘不定时炸弹’,在现代神经外科的条件和水平下,医生根据病人情况完全可以做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预防动脉瘤出血,通过手术和介入的治疗使动脉瘤病人治愈出院。”

有研究显示,未破裂动脉瘤病人一生发生出血的风险为16%60岁以上人群出血风险小于5%,这也进一步表明并非所有未破裂动脉瘤都是“不定时炸弹”。赵继宗院士认为,由于医学技术的进步,临床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动脉瘤治疗已今非昔比。颅内动脉瘤病人不必过于产生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可以到神经外科专科医院接受诊治。

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病人是否都需要治疗的问题,赵继宗院士表示要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有些情况需要接受治疗,比如60岁以下、有高血压病史和动脉瘤家族史、动脉瘤形态突起等。对于平素身体健康的高龄动脉瘤病人、偶然发现体积小的动脉瘤可以先观察,通过三个月、半年、一年等采取CT造影或磁共振造影动态观察动脉瘤的变化。观察过程中若发现动脉瘤渐渐变大,可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赵继宗院士还提出了观察过程中的几点注意事项:“病人应去有资质的专科医院连续观察,改善生活方式并保持规律生活,戒烟,防止便秘,治疗高血压等相关疾病。”


创新发展:迈向神经网络外科

赵继宗院士在神经外科领域深耕多年,见证并亲历了学科的发展变化,时至今日他仍在不断推动学科的发展。他说:“作为一名临床医师,应积极投入脑科学的临床研究中,努力探索未知领域。只有不断学习更多交叉学科知识、勇攀医学高峰,才能不断推动临床医学前行造福人类。”

赵继宗院士认为,关注新发展、钻研临床研究是医者应有的使命。2020年,他在《科学导报》发表的《展望未来:神经网络外科》一文中明确提到,进入21世纪,基于神经网络科学和数字化脑成像技术的神经调控领域,将神经外科学推向神经网络外科新的阶段。利用反映脑解剖成像的CT、磁共振成像、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等为依据构建的大脑结构性网络,与反映脑功能的脑电图、脑磁图、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相结合,显示脑结构成像与其功能性网络之间的关系,便形成了“神经网络外科”这一新的科学领域。

始于20世纪60年代脑深部刺激治疗顽固性疼痛的神经调控技术,孕育了神经网络外科。这一技术通过植入装置,以电或化学方式改变神经系统中信号传递,激发、抑制或控制神经元或神经网络的活动并产生治疗效果。“利用大脑皮层、脑神经或大脑深部相接触的程序或设备,可以治疗各种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如慢性疼痛、运动障碍、癫痫等疾病。”赵继宗院士如是介绍。由此,神经调控技术也进一步将神经外科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全面理解:“不唯论文”不等于“不要论文”

近几年,在人才评价上“不唯论文、不唯职称、不唯学历、不唯奖项”,饱受医学界同道关注。针对以上问题,赵继宗院士强调:“应树立正确的认识,面对科研与临床,‘不唯’不等于‘不要’。”

在医学发展创新过程中,获得了创新成果需要通过发表论文的形式传递出去。赵继宗院士说:“这是因为医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需要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即使不做科学研究,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交流心得或者治疗方法,这也需要通过论文传递给同行,因此撰写论文是需要的。当然不能只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医生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随着科技的进步,仅依靠在医学院校里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医学。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不仅是向世界呈现我国医学创新成果,也是在国际医学界获得话语权的机会。”赵继宗院士语重心长地说。

至今,赵继宗院士已经在神经外科领域耕耘了45年,他始终专注神经外科学的科研、医技和人才培养,一路见证了我国神经外科学从弱小、成长,到强大的发展历程,他的不懈努力推动了中国神经外科学的一次次进步和飞跃。

(文/武多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